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包括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坂口志文在內的兩個日本研究團隊,利用穩定且高效的方法,將致病的T細胞大量轉化為調節性T細胞。在小鼠模型中,這一技術已成功應用于治療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為未來精準、安全的細胞療法奠定了基礎。
人體依靠精密的免疫調控機制維持平衡,其中調節性T細胞扮演著關鍵角色,能抑制其他免疫細胞的異?;蜻^度激活。然而,在自身免疫性和慢性炎癥疾病中,這類細胞的功能往往減弱或失調,因此增強其活性成為治療的重要方向。
目前,科學家正致力于開發通過刺激或補充調節性T細胞來恢復免疫耐受的療法,但現有療法多為抑制整體免疫反應,容易帶來副作用。同時,少數可生成抗原特異性調節性T細胞的技術又難以在數量上滿足臨床需求。
此次,大阪大學團隊建立了一種創新策略,他們利用人體內已有的T細胞資源,大規模生成具備治療潛力的抗原特異性調節性T細胞。團隊首先將傳統的效應T細胞誘導至活化狀態,隨后通過特定抑制劑與細胞因子組合處理,促進關鍵轉錄因子Foxp3的表達,并引導這些細胞獲得類似天然調節性T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征。該方法在多種人類及小鼠的記憶性和效應T細胞中均取得成功,顯示出廣泛適用性。在動物實驗中,經此方法生成的調節性T細胞有效控制了炎癥性腸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自身免疫反應,顯著減輕了癥狀。
在另一項研究中,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團隊將相同技術應用于尋常型天皰瘡的小鼠模型。這是一種由自身反應性CD4+T細胞驅動的疾病,導致皮膚出現疼痛性水皰和潰瘍。團隊將致病T細胞轉化為功能完整且穩定的調節性T細胞。這些轉化后的細胞在輸入小鼠體內后,能夠遷移并富集于皮膚相關的淋巴結,在局部擴增并有效抑制致病T細胞的活化和自身抗體的產生,最終緩解皮膚病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