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中國科學家報告稱,他們發現了一組負責植物抗逆性的基因,有望在惡劣條件下提高土豆產量。現代農業面臨著土壤鹽堿化、氣溫升高、水分缺乏以及農藥造成的土壤質量退化等一系列問題,而種植適應惡劣條件的植物品種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案之一。

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國立研究大學科學家與來自中國德州學院的同事研究了土豆對極端生長條件,特別是鹽脅迫的反應機制。與通常僅通過外部指標,如株高、產量等來評估脅迫影響的研究不同,聯合團隊的工作重點是深層細胞水平。他們正在研究內質網,這是一種負責蛋白質合成和運輸的結構。
團隊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開展研究,在土豆基因組中鑒定出29個與內質網對脅迫反應相關的基因,并確定了它們在不同植物組織中的行為。別爾哥羅德國立大學區域微生物中心主任伊娜·索利亞尼科娃介紹:“在細胞層面進行評估使我們能夠了解單個細胞如何應對脅迫,包括光合作用水平和酶促反應速率。這比簡單地測量植物的高度或塊莖數量更有意義。”
研究團隊指出,了解這些分子機制將為兩個主要領域開辟道路:培育新的抗脅迫土豆品種和研制微生物制劑以增強其抗性。
目前,團隊正計劃聚焦復雜生物制劑的研制,這不僅可提高土豆的抗逆性,還能保護其免受病原體侵害,從而減少農藥使用,生產出更環保的作物。參與該項目的兩國科學家已聯合申報俄羅斯—中國科學基金會的資助申請。
(本欄目稿件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編輯整理:本報駐俄羅斯記者張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