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欣
有些記憶總是歷歷在目,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可見,仿佛從未隨時間褪色;而另一些則漸漸模糊,像受潮的舊書,字跡漫漶難辨;更有的,則徹底沉入遺忘的深潭,再無痕跡。大腦為什么會如此“厚此薄彼”,把一些記憶牢牢抓住,卻讓另一些輕易溜走呢?

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最近的研究指出,答案可能藏在一種奇妙的“記憶黏合”現象里。簡單來說,一個帶有強烈情緒的事件(無論是驚喜、獎勵還是情感沖擊)就像一枚“記憶圖釘”,不僅能牢牢固定自身,還能“回溯性”地增強事件發生前那些原本脆弱的記憶。
這就像生活中,你可能會忘記上周二午飯吃了什么,但如果那天突然收到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那么午飯的每個細節都可能異常清晰。狂喜的瞬間不僅被牢牢記住,還“順手”把前一刻的平凡場景也點亮了。
為了證實這一點,科學家對近650名參與者進行了實驗。他們讓參與者看很多普通的圖片,比如杯子、椅子。但在某些圖片之后,會設置一個意想不到的獎勵或小驚喜。結果發現,第二天測試時,那些緊挨在驚喜之前的、最容易被遺忘的普通圖片,被記住的概率顯著提高。
這說明,情緒的效力可以“逆流而上”,給事件發生前那些原本脆弱的記憶“鍍上一層金”,讓它們免于被遺忘。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回溯性記憶增強”。
更有趣的是,這種“黏合”并非隨意發生。大腦像精明的管理者,會遵循“分級優先”原則。如果平凡記憶(比如紅色氣球)和情緒事件(比如紅色的獎勵標志)有某種相似之處,它們就更容易被“黏合”在一起。科學家解釋說,重要的不僅僅是時機,還有概念上的重疊。
當然,大腦不會不加選擇地“黏合”記憶。如果一段記憶本身就很特別,那么它從后續的重大事件中獲得的“黏性”就會弱一些。大腦似乎更愿意去拯救那些最平凡、最容易被沖走的記憶碎片,讓它們有機會被記住。
了解記憶的奧秘,對我們啟示無窮。學習枯燥公式時,如果把它和喜歡的歌曲或有趣故事聯系起來,記憶效果會更佳。對年長者,也可以通過重現有意義的瞬間,喚醒相關的日常記憶。正如波士頓大學心理與腦科學家羅伯特·萊因哈特所說:“這是一個既關乎理論,也關乎實踐的重要發現。”科學家期待,未來能真正利用這套大腦的“選擇規則”,幫助人們管理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