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今年3月,美國政府選定波音公司生產“下一代空中優勢”戰斗機(即第六代戰斗機),并稱其新一代戰機將是“有史以來最先進、性能最強、殺傷力最強的飛機”。
據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報道,全球多國正掀起六代機研發浪潮。英國、意大利和日本正聯手推進六代隱形戰斗機“暴風”項目,力爭2035年實現首飛;法國、德國、西班牙三國主導的“未來空戰系統”則計劃于2040年完成部署。
六代機的到來將重新制定未來空戰規則,深刻改變全球戰略格局。這場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軍事變革,開創了一個機器自主思考、適應和作戰的新時代,其復雜程度遠超人類現有認知。
集成AI系統,打造“云端作戰”新模式
在航空軍事領域,戰斗機的劃代標準主要依據是研發年代、技術特征和作戰性能3個方面。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美國F-86“佩刀”等一代機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僅限于亞音速。F-18“大黃蜂”等四代機至今仍是北約空軍的中堅力量。以F-22“猛禽”和F-35“閃電Ⅱ”為代表的五代機,其革命性突破體現在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態勢感知與先進計算機系統的完美融合。
進入六代機時代,最直觀的變化莫過于尺寸的飛躍。公開資料顯示,“暴風”等六代機的設計方案在體型上顯著超越現役五代機。這一設計變革源于現代防空體系的升級:隨著導彈系統智能化程度提高,戰機必須強化隱身性能,而隱身外形要求武器必須內置,從而催生更大的機體空間。
六代機的核心競爭力將體現在超音速巡航能力、全向隱身性能和超遠作戰半徑。相較于五代機,新一代戰機必須在載彈量、隱身效能與航程上實現質的飛躍。以“暴風”為例,其武器載荷預計達到F-35的兩倍。
六代機本質上是“飛行的超級計算機”。據透露,“暴風”戰機能在一秒鐘內“吸收”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數據量,這些信息將通過衛星數據鏈與陸海空作戰單元實時共享,最終由AI中樞輔助完成戰術決策。專家認為,集成AI系統是六代機的標志,可提高其整體效率。這種基于“云端作戰”的新型空戰模式,有望重塑未來空戰的面貌。
多國競逐,建立新的空中優勢
《防務新聞》報道稱,多國正加速推進六代機的研發,旨在重新定義21世紀的空中力量。
2025年3月21日,美國正式將“下一代空中優勢”項目中的六代機命名為F-47。F-47強調模塊化設計、定向能武器集成、先進隱身能力及AI輔助作戰,預計2030年前服役,裝備規模約200—300架,逐步取代現役F-22“猛禽”,成為美國未來空戰的核心力量。F-47項目還包括配套的智能無人僚機、新型發動機、電子戰系統及傳感器網絡。
在艦載機領域,2013年,美國海軍F/A-XX戰機研發工作正式開始,計劃2030年取代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和EA-18G“咆哮者”。F/A-XX將兼具空戰、對地打擊、反艦及電子戰能力,與空軍的F-47形成互補。
在歐洲,FCAS是一個將六代機與連接到云端的無人機群結合在一起的作戰系統,主打“有人機+無人機”協同作戰模式,致力于在多領域戰爭時代建立新的空中優勢,預計2040年前部署完成。“暴風”則由英國主導,突出“有人機+無人機”協同、模塊化架構及尖端電子戰能力,預計2035年首飛。
俄羅斯的米格-41則被稱為“未來遠程攔截航空綜合體”,據稱速度可達4—5馬赫,具備先進的太空目標攔截能力。俄方宣稱,該機將于2025年首飛,2028年服役。
三重挑戰,考量AI隱身與成本
《防務新聞》指出,六代機的研發絕非單一技術突破,而是需要將AI、隱身技術等多項尖端科技有機整合到一個多域作戰平臺中。
開發足夠強大的AI系統以實現自主空戰決策首當其沖。目前最具爭議的設計問題在于,是否需要保留飛行員座艙。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主張完全無人化,但多數國家空軍認為,現有AI技術尚不足以完全取代人類飛行員。英國皇家空軍預計,這一技術突破至少要等到2040年才能實現。
打造能夠抵御下一代探測系統的隱身能力也是重中之重。隨著量子雷達等新型探測技術的出現,傳統隱身技術面臨嚴峻挑戰。六代機需要開發更具彈性的隱身方案,在電磁、紅外等多頻譜實現全方位隱身。
平衡性能與降低成本也需認真考量。如F-47項目,其初始合同金額高達200億美元,整個項目總成本可能突破數千億美元。作為參照,F-35戰機全生命周期成本已飆升至1.7萬億美元。FCAS項目的總投資預計將超過1000億歐元。如此驚人的研發投入,使六代機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成為國力的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