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唯有加速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我們才能點亮人類共同的深海家園,找到化解危機的根本之道。也唯有讓知識之光普照萬米海溝,人類才真正擁有守護深海的利刃與燈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夏澤翰說。
29日至30日,第三屆海南自貿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論壇暨深海技術創新大會在三亞舉辦,來自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250多家機構的400余名嘉賓齊聚一堂,以“聚創深海,共繪新篇”為主題,共商深海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大計。
會上,夏澤翰高度認可海南自貿港建設成果以及深海科學技術與產業的騰飛,稱其為“開放政策鮮活實驗室”,愿以海南為范例推廣中國海洋發展經驗,深化全球合作。
海南省副省長謝京在致辭中介紹,海南海洋科技近年取得一系列突破進展和標志性成果:區域海洋創新指數躋身全國第一梯隊;“探索三號”科考船搭載“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完成北極密集海冰區連續載人深潛,使我國成為該領域唯一實現此成就的國家;建成我國首座公共科考母港南山港,實現“出港即深海、離岸即科研”的全球最快響應速度,保障超過2000個深海科考航次;“深海一號”二期投產,成為我國產量最大海上氣田;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正式啟動;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艙投入運行;近萬米深淵發現全球最深化能合成生命群落,改寫深海認知邊界;藍碳研究和交易試點走在全國前列;深海探測大科學裝置即將開工。目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已聚集20余家頂尖涉海科研機構和1500余家涉海科技企業,成為我國深海科技創新的重鎮和高地。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孫鍵表示,我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國際科技合作關系。我國對世界科技創新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作為全球創新的重要一極影響力持續提升。其中,海南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構建全球深海科技交流與合作樞紐,走出了特色創新合作之路。
“我們將從頂層布局、產業融合、國際合作3方面助力海南發展,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張永濤介紹,該中心“十四五”期間已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重點專項,投入中央財政經費超過40億元,大力推動海洋領域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創新和發展。
據悉,本次大會升級打造“1+8+4”活動矩陣,通過主論壇、8個細分領域分論壇,以及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深海先進技術及裝備成果展、世界大學生水下機器人大賽、科技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沙龍4項平行活動,構建“科技+產業+金融”的創新生態。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