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10月29日—30日,第三屆海南自貿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論壇暨深海技術創新大會分論壇“海洋生態系統與新型海洋牧場”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辦。
本次分論壇以“解鎖深遠海,共筑未來藍色糧倉”為主題,匯聚了國內頂尖的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及產業界代表。與會者圍繞新型海洋牧場的理論創新、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展開深度研討,旨在為我國深海牧場領域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推動海南自貿港在深遠海資源開發領域搶占先機,成為全球新型海洋牧場的技術創新與應用示范高地,為全球深遠海可持續開發注入“中國動能”。
海南省海洋廳相關工作負責人王愛萍介紹了海南省在海洋經濟發展方面的規劃與愿景。她表示,海南省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海洋能多能利用”等揭榜掛帥項目,旨在打通科研與產業的信息壁壘。未來,有望將新型海洋牧場等優質項目納入相關規劃,從政策和資源上為項目落地提供堅實保障,助推海洋強省建設。
三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岳震表示:“海洋是兼具生態價值與經濟潛力的‘寶庫’,華大將以技術為支撐,聯合廣大科研單位與產業機構,共同推動海洋牧場領域的科研創新與產業實踐走深走實。”
在主題報告環節,與會專家圍繞生態機制認知、技術裝備突破、產業模式創新三大維度展開分享,碰撞出諸多創新火花。
三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實驗研發高級工程師韓默代表團隊作了題為“‘雙鏈’驅動的海上生態牧場”的主題報告。他認為,我國淺近海開發已趨于飽和,向深遠海拓展不僅是產業發展的需要,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他分享了一項創新構想:利用南海深海冷泉區微生物不依賴陽光的“化能合成”能力,與表層藻類的“光合作用”相結合,形成“雙鏈”驅動的天然餌料系統,從而打造“萬物生長不一定靠太陽”的深遠海養殖新場景。針對項目在認知、裝備、生態平衡方面的核心挑戰,他介紹團隊正聯合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全力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推動這一兼顧開發與保護的海洋新興產業構想落地。
此外,多位專家學者也分享了精彩的專題報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索安寧系統闡述了“海洋可持續開發中的人工生態系統構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浩聚焦于“冷泉生命綠洲的有機質高效合成與傳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駱祝華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開耀則分別圍繞“海洋真菌多樣性”和“藻類能量轉化”進行深入探討。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姜麗晶、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尹群健等十余位專家也帶來了各自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呈獻了一場思想盛宴。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