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龍云
201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被譽為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與馬丁·卡普拉斯和邁克爾·萊維特因“為復雜化學系統開發多尺度模型”而共同獲獎。這一突破使科學家得以通過計算機模擬復雜分子體系,深入揭示其結構特征與反應機理,對新藥研發、材料科學及化學工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瓦謝爾漫長的科研生涯中,他的信念始終如一:追尋有意義的“問題”,擁抱合作與創新,并始終不放棄對科學本質的追問。
日前,即將迎來85歲生日的瓦謝爾教授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回顧了自己漫長的科研生涯,分享了他對國際合作、青年科研人員成長路徑以及人工智能(AI)在科學研究中作用的見解。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瓦謝爾將自己走上計算化學之路歸因于個人興趣與時代機遇的交匯。在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時,他便著手構建理論方法與程序,嘗試用多尺度模型模擬生物分子行為,為日后新藥研發等領域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我在本科期間就對酶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說,“我想了解這些生物催化劑在分子層面是如何工作的。”這一志向在他于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時迎來了關鍵轉折。盡管他的導師從未親自使用過計算機,卻鼓勵他嘗試用計算手段研究分子系統。當時,研究所恰好擁有一臺全球最先進的計算機。瓦謝爾將這段經歷形容為幸運:“能遇到如此開明的導師,并有機會使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計算資源,實在是一種難得的幸運。”
“早年的一次暑期工作中,我曾用機械計算器處理大量數據。那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自動化的潛力。”瓦謝爾回憶道。
正是這種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早期接觸前沿技術的經歷,促使他成為最早將計算方法應用于生物分子模擬的研究者之一,推動了現代計算生物化學的發展。
交流為路 協作為橋
瓦謝爾始終是國際科研合作的堅定倡導者。他認為,共同的科學目標是跨國協作的核心基礎。“國際合作不僅促進聯系,更推動文化間的理解與包容。這種交流至關重要。”他表示。
在他看來,合作帶來了多樣化的專業知識、不同的資源渠道和全新的視角。“如今有了網絡會議應用等工具,跨地域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便捷。”
他特別指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巨大進步。“中國的科研進展令人矚目,發展迅猛。我相信,這種勢頭還將持續下去。”他說。
瓦謝爾的研究團隊中不乏來自中國的優秀科學家,其中許多是年輕一代,他們在一些課題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談到中國青年科學家時,他充滿贊賞:“他們現在更加開放,更具創新精神,而這正得益于一個日益開放和包容的科研環境。”
2017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揭牌,成為該校重要的國際合作平臺之一,致力于推動計算生物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瓦謝爾希望這一平臺能成為全球科研人員協同創新的重要樞紐,推動大型國際項目落地,同時作為跨學科教育中心,培養下一代相關領域的科學家。
向“難”而行 方致卓越
對于有志于從事科研事業的年輕人,瓦謝爾建議他們不要安于穩妥的研究路線,因為許多重大突破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實現。“請選擇那些‘相對困難’的問題。那些課題一旦被解決,或能產生重大影響。”他說。
四十多年前,一位年輕人懷揣著理解酶機制的夢想,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他潛心研究,歷經探索,最終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那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非常激動人心。”瓦謝爾回憶道。但對他而言,獲獎并非終點,而是對長期堅持探索科學本質的一種肯定。
如今,這位先驅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并致力于提攜后輩,頻繁奔走于世界各地,在國際學術論壇和校園講臺上分享他的科學洞見。
擁抱AI 保持理性
談及人工智能(AI)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瓦謝爾既充滿熱情,也保持審慎態度。
“AI非常強大,它能夠發現模式和相關性,有時甚至能作出驚人準確的預測。我自己也在用AI研究生物分子。”他說。
但他同時提醒道:“AI并不能提供物理意義上的理解。它告訴你‘發生了什么’,但未必解釋‘為什么會發生’。我們不應回避AI,而應積極擁抱它。但切記絕不能停止追問其背后的科學原理。”
他強調,基于物理規律的建模能力依然至關重要,“無論AI多么先進,最終都需要人類去解讀它的結果。這需要深厚的科學素養,而不僅是技術操作能力。”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