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毛振華 徐思鈺 楊文
“‘坤安’人工智能大模型對輸送中的礦石異物識別率已經提升到95%,不僅保障了傳送礦石皮帶的安全平穩運行,也降低了維修工人的勞動強度,筑起了安全生產的‘智盾’。”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建雄近日在天津舉行的202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介紹。
這一大模型此前由該集團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共同發布,是有色金屬行業的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首批推動落地18個,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近年來,中國礦業全產業鏈加快向智能化邁進,智能化采掘、無人駕駛、井下5G專網等應用進入準成熟期,不少企業更在綠色開發利用、污染高效治理、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在本屆大會現場,一批礦業智能裝備和方案亮相,展現了中國礦業高質量發展的最新成果。
對于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來說,礦業的地下無人化開采以及全流程智能管理已經成為現實。公司副總經理王興權說,無人機、AI等技術讓“科技巨頭即礦業巨頭”成為可能。
數據在礦業全生命周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洲表示,該集團新成立了數據公司,積極構筑數據中心、算力中心、算法中心基礎平臺,統籌引領黃金行業應用數字孿生、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力賦能智慧礦山建設。
礦業的智能化轉型更帶動著全產業鏈智能水平的提升。在礦山配套的鐵路基礎設施建設中,中鐵十八局項目團隊研發了“有砟軌道長軌推送導向裝置”,應用智能技術,不僅有效提升了鋪軌效率,在控制施工安全風險方面也有顯著成效。
“智能化轉型不僅將提升礦業的競爭力,也將為全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該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中國礦業還盤活了歷史資料。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副主任陳叢林說,幾十年的地質調查積累的海量地質資料如何盤活,是一個擺在眼前的問題。他和同事們正借助人工智能預測,助力快速確定找礦目標。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技術革命正推動礦業的運營模式從勞動密集向數字智能轉變。無人機勘查、AI找礦、智能采礦機器人、大數據分析平臺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大幅提升勘查采礦作業的效率和安全性。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融合,也將促進對礦山的實時監控、精準決策和遠程操控,推動智慧礦山建設加快,助力中國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自然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許大純在會上倡議全球業界“共建創新生態,為礦業發展提供新動能”,促進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效協同,進一步推動新興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加快數智化轉型,實現礦業高效、智能、可持續發展。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