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陳斌
被評為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四角坪遺址,經過6年持續發掘,發現了罕見的秦代闕門遺跡。據考古工作者初步認定,這可能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闕門實例之一。
四角坪遺址位于甘肅禮縣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四格子山頂部。整個遺址坐落于人工“削平”的山頂平臺之上,結構清晰、氣勢恢宏。中心是一座面積約900平方米的方形夯土臺,東西南北四向各分布三組平行的門塾建筑,四角則建有曲尺形建筑,共同構成一組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中心對稱建筑群。這個罕見的規模宏大、格局規整的秦代大型禮制性建筑群,是國家祭祀變革與中國“大一統”歷史進程的物化載體。
2024年夏季,考古工作人員在遺址西側第二與第三組門塾建筑之間,發現了一處由兩個對稱闕臺基址構成的早期闕門遺跡。

“兩個闕臺間留出的通道,正對門塾建筑大門,形成一條直指中心夯土臺的道路,初步判斷這就是當時祭祀活動的通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段濤說,2025年春季,他們在北側相同位置又發現了形制一致的闕門遺跡。
四角坪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侯紅偉介紹,闕門是中國古代設置在宮殿、城垣、陵墓、祠廟等重要建筑大門兩側的一種禮制性建筑,具有明確的等級標識功能。例如,在漢唐時期,最高等級的闕門形制為“三出闕”,即由對稱分布的三重闕臺構成的闕門,故有“天子三出闕”之說。四角坪遺址發現闕門,進一步佐證了該遺址是古代高等級禮制建筑。
“雖然形制尚不如后世成熟,但已初具雛形。”侯紅偉說,這一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闕門起源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考古工作還揭示了古人應對復雜地形的營造智慧。
為承載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古代建筑師在“削平”山體后又實施了補充夯筑工程。此前被推斷為圍墻的外圍夯土墻體,經解剖發掘證實,實際上是用于補齊山頂平臺不規則邊緣并起到加固與防護作用的護坡。
“護坡從山腰處開始夯筑,逐漸向山頂收攏。”侯紅偉表示,這一發現也使得遺址總面積從原先測定的2.8萬平方米,擴展至10萬平方米以上。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裴建隴等專家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四角坪遺址是繼宗廟建筑和畤祭建筑之外,秦人開創的一種祭祀建筑形式,對漢代德陽廟、王莽九廟,以及后來天壇、地壇的建筑風貌產生影響,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目前四角坪遺址田野考古工作即將收官,下一步我們將加快資料整理,盡快向社會公布發掘簡報與初步研究成果,為探討中國古代祭祀制度與建筑格局提供新的關鍵材料。”侯紅偉說。
策劃:陳芳
記者:郎兵兵、陳斌
統籌:孫聞、劉陽、唐興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