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以下簡稱《十條措施》),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突出問題和階段性特點,以“小切口”為突破,通過有效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全面落實“體育每天2小時”、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等舉措,來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第一問: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
《十條措施》的開篇,就是要緩解學業焦慮。
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表示,《十條措施》的突出亮點,在于它從科學規律和治理創新的角度,精準找到了長期以來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深層次問題,“考試升學焦慮”正是困擾學生心理、破壞教育生態的關鍵癥結。《十條措施》從作業負擔、考試管理、校外培訓、招生制度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包括“強化作業管理”“規范考試管理”“深化校外培訓治理”“推進中考改革”等。“通過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問題,既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負擔,更是從機制上推動教育生態的改良。”劉希婭說。
第二問:為什么強調睡眠、運動和用網?
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董奇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十條措施》創新性地將體育鍛煉、睡眠管理、科學用網等納入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重點聚焦促進學生健康行為養成,切實抓住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關鍵環節。
《十條措施》通過明確規定每天不少于2小時的體育活動,開展“能出汗”的體育課、全員體育競賽,延長課間活動,幫助學生在運動中釋放壓力、錘煉意志;通過規范學校作息時間、指導家庭科學安排、納入健康監測等多項措施,保障學生充足休息;通過規范終端使用、嚴格課堂電子產品管理、倡導“息屏行動”、凈化網絡空間等途徑,倡導健康用網,助力學生建立數字時代的自我調節機制。“這些措施緊扣生活實際,從改變鍛煉、睡眠、用網等日常習慣入手,為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持續而堅實的生活支撐。”董奇說。
第三問:家長和社會能做些什么?
江蘇省教育廳“潤心”專班副主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教研員夏春娣坦言,單一依靠學校無法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復雜問題,必須構建“家校社醫”四維協同的服務網絡。
夏春娣表示,協同育人的重點在于“信息互通與責任共擔”。學校負責日常教育與篩查,家庭承擔監護與情感支持,社會提供資源與環境保障,醫療機構負責專業診斷與治療。各部門協同建立學生重大心理問題線上線下發現機制,推進轉介就醫和愈后復學機制建設,建立“無縫銜接”的協同模式,使心理健康服務從“被動等待”轉向“主動延伸”,形成“問題共商、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育人合力,營造全社會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要形成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專業機構保障的立體化防護網絡,共同營造全社會關心、理解、支持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劉希婭說。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