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添福 通訊員 王桂萍
“以前樓下只有光禿禿的空地,現在出門走兩步就是鋪滿落葉的小公園。”家住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碧水源小區的李阿姨,帶著孫子在朝陽山公園里踩著金黃的落葉玩耍,話語里滿是歡喜。深秋時節,樂都區各個公園已然換上“盛裝”,金燦燦的楊樹葉、火紅色的五角楓、深褐色的柏枝與清澈水景、蜿蜒步道相映成畫。

近年來,樂都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大公園提質”與“口袋公園補缺”雙輪驅動,相繼建設的公園既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以生態建設提升了城市宜居度,讓綠色發展的“金色成果”惠及民生。
在“大公園”建設中,當地已建成的三河濕地公園成為標桿——昔日荒蕪灘變為如今“彩色生態帶”,岸邊的蘆葦與遠處的紅柳、近處的秋菊構成層次分明的畫卷,成為集生態防護與深秋健身于一體的城市核心“暖肺”。
為滿足群眾“出門入園”的迫切需求,樂都區以“見縫插綠、拆墻透綠、拆違建綠、規劃增綠”的“四綠聯動”策略,讓口袋公園在閑置角落、裸露地塊間悄然綻放。
在彩陶公園、進喜公園里,老人們圍坐在灑滿陽光的長椅上聊天,孩童們追逐著飄落的楓葉嬉戲,暖融融的場景每日上演。南涼遺址公園、西沙溝濕地公園補種了耐寒的秋景植物,筑牢城市深秋生態基底,成為周邊群眾的“共享暖客廳”,這份家門口的深秋愜意讓群眾滿意度持續攀升。
“以前這里就是一片荒灘,別說鳥了,連草都長不好,冬天風一吹更是荒得很。”洪水鎮河西村村民感嘆道,沒想到昔日的廢棄灘,如今成了禽鳥南遷的“中途驛站”。在樂都區眾多大小公園中,污水處理廠“變身”的濕地公園尤其亮眼——深秋的濕地里,水草雖已泛黃卻依舊豐茂,澄澈的尾水緩緩流淌,岸邊的秋柳低垂,偶爾有鳥掠過水面,這份深秋生機讓所有群眾贊不絕口。
據了解,截至2024年末,樂都區已建成、改造各類公園綠地10個,總面積達198.7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面積擴展至908.61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升至45.43%,較2020年增長4.7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97平方米,較2020年增加5.1平方米,“推窗見秋景、出門入暖園”從愿景變為日常。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