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50萬家……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5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大廈建得更高,科技強國根基夯得更實。
本報特推出專版,匯總“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披露的最新數據,展示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科技投入不斷增加
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
基礎研究經費達2497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過70%。
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精準防治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的平均濃度下降了18%。
CR450動車組運營時速可達400公里。
C919目前累計獲得國內外訂單超過1000架。
基礎研究實力增強
高被引論文數約占世界總數的1/3,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二。
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由2021年的47.2萬人年增長到2023年的57.5萬人年。2024年,我國高被引科學家達到1405人次,占全世界的1/5。
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
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我國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增長42%。
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正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突破4000萬輛,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
我國“燈塔工廠”數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成果轉化再上新臺階
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達6.8萬億元。
科技金融精準助力
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增加到8000億元。
國家開發銀行設立3000億元的“重大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專項貸款”。
開放合作“朋友圈”擴大
我國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署119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
與近50個國家共同啟動建設70余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面向東盟、非洲、拉美等地區建設10個國際技術轉移平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成員已經達到78家。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