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十四五”科技成就·躍升丨“創新江蘇”闊步走在“第一方陣”

2025-10-17 07:35:58 來源: 科技日報 點擊數: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國內首個柔性太陽翼平板式可堆疊衛星、國內首臺10兆瓦純氫燃氣輪機整機、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近日,在2025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上,一批江蘇創新成果集中亮相,見證了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

江蘇以占全國約1%的陸域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10%以上的經濟總量。當“十四五”迎來收官,江蘇更是交出了一份亮眼創新答卷:2024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首次突破50%,今年前三季度持續攀升至51.8%;科創板上市公司達11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8.9萬家,均居全國第一……江蘇堅定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責任,奮力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挺起現代化產業的“硬脊梁”。

基礎研究夯實底座

今年3月30日,紫金山實驗室6G領域概念驗證中心揭牌成立。該中心旨在瞄準國家重大需求,支撐6G六大場景技術驗證,對接應用需求,促進6G技術早日落地。

作為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6G是未來大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今年,6G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國家大力發展6G技術的信號。“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尤肖虎說。

在紫金山實驗室,尤肖虎帶領6G關鍵技術攻關團隊,積極應對挑戰,勇攀高峰。多年來,團隊牽頭國家6G總體技術研究項目,扎實開展自主研發,攻克系列核心技術,成功搭建業界首個6G綜合實驗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實驗平臺,創造了6G太赫茲實時無線傳輸10余項“世界第一”。

前沿技術的突破,離不開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也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十四五”期間,江蘇愈加重視加強基礎研究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產業發展擁有越來越強勁的創新策源力。

2023年,《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出臺,實施“1820”基礎研究策源行動,投入1.3億元建設江蘇省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三大基礎科學中心,面向戰略性新材料、人工智能、原子制造、類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實施48項基礎研究重點項目。

2024年,江蘇在加強基礎研究方面拓展系統布局。省政府設立24.8億元基礎研究專項資金,推動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礎科學中心實體化運行,開展首批3家“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采取省地聯合、省企聯合等方式實施67項基礎研究重點項目。江蘇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5000項,居全國前列。

今年,江蘇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動三大省基礎科學中心引進世界一流科學家、與全球頂級科研機構和央企開展戰略合作,實現研究能級躍升。緊隨時代變革,今年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設“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專題。

目前,江蘇已形成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鐘山實驗室、云龍湖實驗室等一批戰略科技力量,江蘇4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躋身國內第一梯隊,并首創江蘇省實驗室聯盟,打造200家實驗室為基干的產業科技創新實驗室矩陣。

區域創新“多核裂變”

2024年10月18日,在白鯨航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白鯨航線”),一架翼展近23米的龐然大物成功下線,這便是我國自主研發的W5000無人貨運飛機。它以全球最大無人貨運機型的身份,向世界宣告了低空物流規則的改寫。

在日前舉行的2025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上,白鯨航線又與東南大學教授耿偉偉達成軸向磁通電機的技術合作意向。今年,白鯨航線還獲得江蘇省科技重大專項支持。“目標是將無人貨運機載重從5噸提升到8噸,這相當于能多運一輛新能源車。”白鯨航線首席執行官胡震東說。

“十四五”以來,江蘇分類施策增強企業“科創基因”,讓企業在創新中“唱主角、挑大梁”。目前,江蘇高新技術企業已超5.7萬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新增的中國獨角獸企業和潛在的獨角獸企業數量都位居全國前列。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有雄心壯志,積極搶位發展,又要因地制宜,善于錯位發展。在全球產業加速向創新驅動轉型的背景下,江蘇區域創新發展“多核裂變”態勢鮮明。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焦點之一,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江蘇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南京、蘇州、無錫、連云港等城市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各有特色,各展優勢。2024年,江蘇省生物醫藥集群實現營業收入4543.9億元、利潤總額達730.4億元,分別占全國15.1%、17.9%,均居全國第一。

量子計算作為顛覆性技術的代表之一,正以重塑全球算力格局的態勢推動新一輪科技競爭。江蘇在量子計算領域已形成政策、技術、產業、生態的全方位布局,成為全國量子計算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蘇州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完成20比特量子計算機研發,實現了從稀釋制冷機到測控儀表等核心環節的自主可控,相關核心設備的國產化率已達100%,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今年9月發布的兩份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極具說服力:根據《2025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江蘇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全國第二;根據《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5》,江蘇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國第三、省(自治區)第一,呈現穩中有進良好態勢。

深改攻堅釋放活力

2021年,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陳增兵帶領團隊創業,將量子通信軟硬件模塊從實驗室樣品迭代升級為產業化產品。

“我們團隊有些專利產權屬于學校,學校賦予團隊長期使用權,可以先使用后付費。而技術迭代過程中產生的專利為校企共有產權,學校將這部分所有權作價入股給我們。”陳增兵說,明晰知識產權關系,幫助企業吸引千萬元量級社會資本,企業發展前景廣闊。

近年來,江蘇先后出臺“科技創新40條”“科技改革30條”以及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實施方案等政策,架起科技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為了打破科研和生產“兩張皮”現象,江蘇以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為突破口,探索一條從實驗室成果到生產線應用的“科技—產業”高效轉化路徑,支持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與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成立400余家聯合創新中心,提煉征集企業解決不了但又愿意掏錢解決的“真需求”。目前,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已為長三角地區超500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鏈接創新成果,解決企業技術需求超1000項,合同金額超27億元。

人才是激活全域創新的重要引擎。江蘇不斷培育和建強科技鎮長團、產業教授、科技副總、技術經理人等科技人才力量,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對接融合,促進科技成果在車間產線、田間地頭轉化應用落地。

通過深化人才、產業、資金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江蘇重塑科技管理體制,加快布局戰略科技力量,使創新源泉得到充分涌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展望未來,“創新江蘇”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闊步走在科創“第一方陣”。

——科技新印象——

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投影”

今年3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南京大學教授杜靈杰團隊以“凝聚態物質中引力子模的實驗發現”榜上有名。

根據波粒二象性,引力子被視為引力波所對應的自旋2的假想粒子,是連接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關鍵粒子。若能證實引力子存在,將成為顛覆當代物理學乃至整個科學領域的巨大突破。近年來,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凝聚態物質中可能存在著引力子激發,也被稱為“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引力子”,其被形象地稱作引力子在凝聚態物質中的“投影”。

杜靈杰團隊首次探測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準粒子,為解決量子引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同時,該成果證實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一種全新幾何描述,開辟了關聯物態幾何實驗研究的新方向。

全球最大無人貨運飛機預計2026年交付

由白鯨航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研制的全球最大無人貨運飛機W5000,于2024年10月在常州成功總裝下線。該機型最大起飛重量10.8噸、最大業載能力5噸,機長22.89米,航程達2600公里,是目前國內安全等級最高、業載最大的大型無人貨運飛機。

該飛機采用“自主駕駛+地面監控”的運營模式,一個機組可監控6—7架飛機,機組人員成本僅為同級別有人飛機的1/10;同時實現供應鏈全面自主可控,全機部件均來自國有主流航空工業企業和民營主流航空企業。

在運營成本及效率方面,該飛機具備顯著優勢:噸公里成本與同級別有人駕駛貨運飛機相比可降低40%以上,在民航及通航機場的過站時間僅需15分鐘。目前,該飛機的適航申請已獲中國民航局受理,首架機預計2026年下半年交付。

“海上移動實驗室”邁出智能化步伐

今年7月,國內首座“海上移動實驗室”——“未來”號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完成命名交付。

“未來”號由太湖實驗室及其連云港中心建設。該船總長110.8米,滿載排水量7000噸,最大航速超15節,定員80人,自持力60天,續航力超1萬海里,同時具備DP2動力定位能力和無限航區航行能力。與傳統科考船或試驗船相比,其功能更全面、用途更廣泛,且在模塊化、智能化方面實現了創新突破。

“未來”號主要用于執行綠色智能技術中試驗證、深海裝備水面支持保障和海洋科學綜合調查服務等任務。它有利于提升船海裝備實海中試驗證能力,打通從技術突破到產品市場應用的堵點,推動裝備自主創新與數字化轉型,助力行業智能化升級和綠色化發展,打造我國船舶工業和深海科技高質量發展的新支點。

責任編輯:聶慧敏
網友評論
最熱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了

抱歉,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或開啟了瀏覽器兼容模式,這會影響您正常瀏覽本網頁

您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1.將瀏覽器切換回極速模式

2.點擊下面圖標升級或更換您的瀏覽器

3.暫不升級,繼續瀏覽

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