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國家基礎前沿和戰略科技高速發展,多學科協同創新加速演進,為文物領域的科技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10月16日,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工作會議在陜西西安舉行,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羅靜介紹,近10年來,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在文物領域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文物科技創新能力,構筑起立體化的文物保護利用科技支撐體系。
在文物科技創新事業中,自2004年以來分8個批次設立的40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正發揮著國家隊的作用。
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是專注于古代壁畫、石窟寺與土遺址保護研究的綜合性科研機構。該基地主任于宗仁在會上介紹,“十四五”期間,針對古代壁畫保護面臨的難題,他們研制出墓葬壁畫微生物治理專有材料和裝備,完成了四川觀音寺等彩塑文物的穩定性評估與骨架替換研究;研發了模塊化、智能化的文物數字化成套采集裝備,開發出支持億級像素二維圖像無差錯自動拼接軟件,以及實現多源數據融合與跨尺度三維重建的專用系統。
舊石器時代人類演化與遺傳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依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重點開展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演化與遺傳研究。研究人員講述了一系列史前時代的故事:提出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采集生活的堅實證據,改寫了學界對于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能力與竹木器作用的認識;揭示了歐亞大陸最早的“預制石核技術”,對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具有重要科學和社會意義;找到了泥河灣盆地下馬碑遺址距今4萬年前現代人加工、使用顏料和復合工具的系列考古證據,表明東亞地區存在復雜的現代人群交流和演化史。
文物防震涉及地震災害學、建筑力學、機械力學等。文物防震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依托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借鑒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臺等國防重大戰略裝備的跨學科技術理論和成功實戰經驗,開展地震、建筑、裝備和文物本體保護跨行業聯合攻關,形成了國際領先的博物館文物一體化防震技術體系。如今,館藏文物一體化防震技術已經在我國20多個博物館中得到廣泛應用,多個項目經受住6.2級以上強地震考驗。
如何才能把科研基地真正建成“科技研發中心、人才孵化中心、成果輻射中心、交流合作中心”?于宗仁總結,要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團隊,搭建產學研平臺;積極拓寬經費來源渠道,持續改善實驗場地、儀器設備等硬件條件,優先保障重大科研任務的需求;圍繞科研基地核心方向,精準引進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英才,同時與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擴大博士后隊伍規模。
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北京科技大學)于2012年正式揭牌運行。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陳坤龍表示,他們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不斷優化科研布局;聚焦行業需求,完善科教融合的育人體系;加強平臺建設,完善基礎條件保障。該基地在校本部獲批獨棟建筑,推進實驗室擴建與設備更新,建設科研標本庫與數據庫,還依托學科建設經費設立專項課題,為科研工作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
時至今日,科技自立自強已成為文物保護利用之要。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在會上指出,當前文物領域許多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面臨著革命性突破,呈現出由點到面、交叉匯聚的發展態勢。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要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注重能力提升和成果轉化,以更多科技供給支撐引領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