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姍姍
10月13日,記者從重慶“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九場)上獲悉,重慶作為典型的超大山地城市,面對橋隧設施量多面廣、結構類型復雜、服役年限日益增多等多重挑戰,已逐步走出了一條數智賦能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的隧智慧治理新路徑。
“目前,第一批8348個傳感設備已接入‘橋隧智慧管理’應用,實時在線監測橋隧重要結構部位變形情況、設施運行環境等情況。”現場,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曹陽向記者介紹道,為著力打造“空天地”一體化物聯感知網絡,重慶在橋隧重要結構設施位置上安裝了多種類型的傳感器,部署了無人機自動巡查、機器人定期巡查,為橋隧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實現對橋隧病害的毫米級捕捉與實時回傳。
此外,重慶還將以往依賴于人工的被動巡查,升級為全天候在線的主動感知。目前,重慶市城市橋隧視頻監控覆蓋率從40%上升至75%。隨著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政務·橋隧智慧管理”應用投入使用,重慶的214座重點橋梁、77座重點隧道實現了智慧監測,中心城區跨江大橋結構監測覆蓋率已達到85%,今年年底將提升至92%。
在筑牢“制度防線”方面,重慶迭代升級了“水電氣訊路橋隧軌”數字孿生系統,為該市2800余座城市橋隧、中心城區300余個城市道路占挖圍擋等建立“責任標簽”,有效破解實施主體分散、責任不清、監管盲區等痛點難點。
為進一步織密韌性安全防線,重慶還加快推動“政務·橋隧智慧管理”應用與渝快辦端貫通。“屆時,市民可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端反饋身邊安全隱患,人人都可以成為城市‘安全監督’,有效凝聚形成群防群治合力。”曹陽說。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