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欣
能否察覺到細微變化,取決于大腦對視覺信息的短時記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這一過程依賴于一種低頻腦波——θ波。它像雷達一樣在大腦皮質中掃過,用以“讀取”視覺工作記憶中的信息。相關成果發表于新一期《神經元》雜志。

人類具備在短時間內識別畫面變化的能力,這種視覺工作記憶依賴于大腦前額葉的額葉眼區。該區域在空間上對應著視野的映射區域。
此次,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中設計了一種“找不同”任務。屏幕上會短暫出現一組彩色方塊,消失后又重新出現,其中一個方塊的顏色發生變化。實驗動物需要迅速注視變色方塊,團隊則同步記錄其反應時間、注視位置及腦電活動。
分析結果顯示,動物識別變化的準確度和速度,與θ波的相位密切相關。不同高度的方塊對應不同的θ波相位,也就是說,大腦的θ波似乎以自上而下的順序在視覺皮層中傳播。當變色方塊恰好出現在θ波掃描到的區域時,動物的反應最為迅速、準確;若時機不匹配,識別表現則明顯下降。這一現象表明,大腦在處理視覺工作記憶時存在節律性波動,θ波在其中起到掃描和調控作用。
θ波不僅與反應速度相關,還會協調其他腦波活動。在θ波的興奮階段,β波活動被抑制,神經元放電增強,視覺信息的編碼更加活躍。這一“波間協調”機制有助于解釋大腦如何通過不同頻率的腦波分工來完成認知運算。
研究還發現,當動物需要記住的方塊數量增加時,θ波的影響更為明顯。這說明θ波不僅參與記憶掃描,還可能限制工作記憶的容量。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