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曉波
近日,第三屆“蘇頌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賽在福建廈門掀起創新浪潮。此次大賽不僅吸引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個科創項目同臺競技,還以1800萬余元獎金池驅動多數獲獎項目在當地落地,成為廈門以賽為媒、激發城市創新活力的生動實踐。
當前,以“辦賽引才”“以賽促創”為標志的創新競賽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折射出城市對創新要素的迫切需求。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今天,賽事已成為促成“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驅動創新成果高效轉化的重要抓手之一。
辦賽雖熱,但“重數量輕質量”“重簽約輕落地”的粗放模式仍普遍存在:不少賽事盲目追求規模和聲勢,缺乏與本地產業的深度契合,內容高度雷同,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賽后缺乏跟進機制,許多優質項目因后續支持不足而逐漸沉寂,創新資源難以真正落地,制約賽事效益的充分釋放。
通過將賽事資源與城市產業培育有機銜接、提供專項政策資金支持以及建立項目遴選、孵化、產業化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廈門以賽事為紐帶,已累計延攬數千名高層次人才,獲獎項目落地率達75%。“蘇頌杯”的成功,在于其超越了賽事本身的競技屬性,著眼于長遠效益。
以政府為主導的創新賽事,目的是凝聚創新資源,激發社會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第一動力”。這是一場關乎戰略眼光、系統生態和持久耐心的考驗,要求辦賽者超越短期的“賽事流量”,深耕長期的“創新生態”,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讓優秀項目“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
賽事落幕后,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它考驗辦賽者能否將賽事的聚光燈效應,轉化為滋養創新土壤的持久陽光。賽事價值最終體現在創新項目的“落地生根”,這需要構建全周期跟蹤服務機制,推動資源從“賽場”向“市場”高效流轉。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當每一場賽事不再僅是競技的舞臺,而成為產業培育的苗圃、城市發展的引擎,才能讓更多人才近悅遠來,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賽事流量才能真正轉化為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增量。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