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2024年全區R&D經費投入達到95.3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59.79%,增速位居全國第4、西部第3、西北第2,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73%。”10月16日,寧夏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科技創新專題,寧夏科技廳廳長王偉出席發布。
這是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縮影。五年來,寧夏不斷厚植創新力量、培育創新主體、激發創新活力、涵養創新生態,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高質量科技供給更加有力。
錨定企業 筑牢科創落腳點
吳忠儀表全球最大口徑低溫調節控制閥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中色東方攻克12英寸鉭靶材實現國產化替代,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獲批領域唯一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國能寧煤400萬噸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球單體功率最大的飛輪儲能系統榮獲中國電力科技進步一等獎,全球最快高鐵用上了“寧夏枕梁”,成功研制出國內最大智能化返井鉆機……

“這五年,是科技創新水平快速提升的五年。我們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企業投入主體作用、社會資本金融支撐作用,持續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科研攻關,著力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攻關再到成果轉化、產業落地的一體化創新鏈條。”王偉說,全廳上下聚焦新型材料、現代煤化工等重點產業科技需求,組織實施重大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53項,推動寧夏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難題。
把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放到企業上,寧夏矢志不移深入實施科技企業梯次培育行動,穩步推動各類科技企業擴規提質,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01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090家,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142%、329%;培育自治區創新型標桿企業71家、雛鷹企業261家、瞪羚企業85家,催生了小牛自動化、維爾鑄造、威力傳動等一批“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國家和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0家、眾創空間85家,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29%、21.4%,為小微科技企業提供成長沃土。
隨著企業成長節奏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面提速。寧夏全面構建“區外機構引領+本地機構支撐”的技術轉移服務網絡,帶動全區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由“十三五”末的22.52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48.71億元,年均增長21.3%;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由113.47億元增長到192.33億元,年均增長14.1%;組織實施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407項、縣域科技成果引進示范推廣項目1248項、科技惠民項目270項。
深化改革 激活發展新動能
成績的拔節生長,離不開改革沃土的滋養。寧夏充分發揮自治區黨委科技委牽頭抓總作用、科技辦統籌協調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實現整體部署、系統推進,積極推行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賽馬”等組織機制,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改革試點,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人才引培等激勵制度,寧夏大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試點單位累計轉移轉化職務科技成果近300項,年均轉化金額較試點前提高2倍,全區6項典型經驗入選全國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

當東西部科技合作的東風拂過,這個地處西北內陸的小省區堅持開放創新、協同創新,推動科技合作實現從“點對點”項目對接向“系統性”戰略協同的深刻轉變。獲批建設首個“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后,寧夏持續拓展閩寧、滬寧、浙寧、魯寧等科技合作,合作主體由最初的6個省(市)、4家高校院所的“6+4”模式發展到目前的“12+22”模式,參與全區科技創新活動的區外各類主體達到1000多家,科技人才超過1萬人。
聚焦“寧夏所需”和“東部所能”,寧夏支持區內各行業部門、市縣、園區和各類創新主體主動帶需求帶項目與東部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對接,實施東西部科技合作項目2000余項,形成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有了合作“驅動力”,寧夏推動中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落地石嘴山市,共建華理現代煤化工研究院、奶產業研究院等一批合作載體;支持寧夏企業在區外設立飛地研發中心11家,建成運營寧夏上海科創中心并簽約入駐企業19家;成立中阿技術轉移中心上海分中心,促成中國—卡塔爾光伏智慧農業科技合作項目,落實簽約金額超過2億元。
“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加快建設區域有影響力科技創新高地,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提供重要科技支撐。”王偉表示。
(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攝)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