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柯祥虎
近日,由山東東營市河口區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建設、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東營河口區北部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通過竣工驗收。
該項目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東營市河口區,施工內容涵蓋坡面生態提升6322米、活體牡蠣礁構建約457.5公頃、退養還海約64.7公頃、鹽地堿蓬恢復約120公頃、堿蓬種植帶約31公頃以及互花米草治理248.5公頃。

山東省東營市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擁有中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的濕地生態系統。但是,河口區北部海岸帶曾一度陷入生態危機,互花米草肆虐、鹽堿化加劇等問題侵蝕著海岸線,當地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威脅,綜合治理海岸生態刻不容緩。
面對如此難題,項目團隊集思廣益,采取五大“妙招”:斬草除根。通過“刈割、翻耕、圍堰、人工拔除”等組合拳,做到斬草除根,并進行長達2年的監測,處置復發植株。最終,互花米草被清除,海岸生態修復取得階段性勝利。
此外,筑牢屏障。一方面通過土方壓實塑形、混凝土框格加固、干砌塊石美化等方式,全面重塑壩體;另一方面,依附新建堤壩創新性構建塊石牡蠣礁,讓近江牡蠣苗扎根生長,既能消浪護堤,抗擊海水侵蝕,又為貝類、魚類等“筑家”。從險灘到屏障,堤壩起到“美觀、安全、生態”的三重功效。
種植堿蓬。在低潮期采用無人機和人工撒種方式種植會“吃鹽”的神奇紅色植物——堿蓬,堿蓬扎根后有助于降低土壤鹽度和提高肥力,便于其他植物生長。退養還海。堅持“以人為本、和諧共處”的原則,拆除海岸帶區域的人工養殖池堤壩,將原本被占用的海域、灘涂等生態空間,歸還給自然,恢復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項目團隊還研發了一種活體牡蠣礁快速構造技術,采用木樁+棕繩搭“房子”——活體牡蠣礁,利用海岸帶特有土質地質條件及近海區域潮水較淺的特點,選用木樁作為礁體底物,實現牡蠣礁快速、精準構建技術及其生境改良,為牡蠣礁生態修復提供了技術保障。通過組合拳,讓昔日荒蕪灘涂煥發新生機。
項目建成后,將改善超過6公里的海岸線生態環境,優化海洋生物棲息條件,為當地海洋生物提供適宜生存空間,助力恢復海岸帶海洋生態的蔚藍與生機。
(受訪單位供圖)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