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9月25日,“彭澤鯽—羅氏沼蝦套養技術模式”的測產觀摩會在九江市彭澤縣前誠水產養殖場召開。
經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等專家組現場核驗:該模式下彭澤鯽畝產達860.88千克,羅氏沼蝦畝產31.25千克,畝均效益破2萬元。這一成果標志著江西省在彭澤鯽生態套養技術領域實現“首創”,為地方特色水產養殖提質增效提供了新模式。
作為江西九江彭澤縣的“水產名片”,彭澤鯽早在 2010年就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入選農業農村部水產主推良種,是當地農戶增收的核心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飼料與人工成本“雙重上漲”疊加傳統單養模式的局限,彭澤鯽養殖利潤持續壓縮,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為破解這一困境,依托江西省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與江西省名特優水產品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南昌大學聯合九江市農業科學院組建專項科研團隊,于今年在前誠水產養殖場開展“彭澤鯽—羅氏沼蝦套養技術模式”示范養殖。不同于傳統養殖“單打獨斗”的思路,該技術模式的核心先進性在于構建了“生態互補、資源循環”的養殖系統:彭澤鯽攝食人工投喂餌料及水體中部分有機碎屑,羅氏沼蝦則以殘餌、有機碎屑為食,既最大化利用了水體空間與餌料資源,又減少了養殖廢棄物殘留,實現“一水養兩物、效益雙倍增”的生態與經濟雙贏。

“從蝦苗篩選、鯽魚放養的初始環節,團隊就全程跟蹤水質參數、魚蝦生長指標,連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細微技術問題都能及時給出針對性方案。”江西省水產研究所傅義龍研究員在測產會上說,這種“精準化、全周期”的技術指導模式,是套養模式成功落地的關鍵。他評價,該模式不僅填補了江西省彭澤鯽與羅氏沼蝦套養的技術空白,更憑借“生態高效、抗風險能力強”的特點,成為江西省彭澤鯽主產區轉型升級的“優選方案”。

“科研扎根基層,才能真正破解產業難題。”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胡火根研究員表示,此次測產成果是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與養殖企業協同創新的結晶。
未來若在江西省彭澤鯽主產區推廣該模式,將進一步推動產業向“適銷對路、優質優價、豐產豐收”轉型,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項目牽頭方南昌大學盛軍慶副教授介紹,下一步將基于此次示范經驗,進一步優化套養密度、餌料配比等關鍵技術參數,形成更完善的技術規程,助力更多養殖農戶實現增收致富。
(受訪者供圖)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