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鄧泳怡
近日,廣東清遠長隆森林王國(以下簡稱清遠長隆)公布了白犀牛保育的最新成果。今年7月至9月期間,園區成功繁育三頭白犀牛幼崽——7月出生的白犀牛幼崽“望望”和“七七格”以及9月15日出生的“三寶”。這標志著清遠長隆在白犀牛保育領域取得持續進展,也為這一瀕危物種的保護帶來新希望。

雌性白犀牛“三寶”是母親“三丫”的第三個孩子,出生時體重78公斤,體長111厘米,肩高68厘米,各項體征良好。白犀牛孕期長達16至17個月,哺乳期約1年,因此每胎間隔至少3年。白犀牛保育員葉見平介紹,當前幼崽的吃奶次數和吃奶量均正常達標,健康狀況良好。白犀牛作為體型最大的犀牛物種,出生1個月左右可以嘗試吃草,7月出生的“望望”和“七七格”已開始接受草類輔食。
作為陸地體型僅次于大象的哺乳動物,白犀牛以厚實光滑的灰褐色皮膚為特征,它的體重可達3.5噸,根據分布非洲南、北不同區域而分為北方白犀和南方白犀兩個亞種。目前全球白犀總數量不足2萬頭,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白犀牛的雙角是它們自衛和爭斗的重要工具,幼犀的角在出生6周后才會逐漸顯現。白犀牛幼崽“望望”“七七格”現已長出小角。
目前,清遠長隆生活著20多頭白犀牛。自2015年來到清遠安家,清遠長隆的白犀牛家族至今已成功迎來了10多頭白犀牛寶寶。為給白犀牛營造自然棲息環境,清遠長隆精心打造了仿自然展區,配備了泥池、樹樁和懸木等豐容器材。泥浴對于白犀牛而言至關重要,不僅能夠幫助它們降溫、驅蟲,還能有效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多年來,清遠長隆持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力量,構建起規模相當的犀牛種群,也為世界瀕危物種的基因保存提供了重要支持。園區還積極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提高社會各界對犀牛保護的認知和參與度。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