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禹涵
兩輛印有“零碳排放 綠色生活”的通勤車穿梭于展場外,沒有轟鳴和尾氣,只有一抹流動的綠意。近日,第十九屆榆林國際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產業博覽會、第三屆西部氫能博覽會(以下簡稱“榆林煤博會”)在陜西省榆林市舉行。這款承擔嘉賓接駁任務的通勤車為氫燃料電池車,一次加氫可行駛400公里,是陜西氫能運力有限公司投運的榆林首批氫能通勤車,已累計安全運行1.5萬公里,減碳近10噸。
這次盛會,既是煤炭及能源化工產業的交流合作窗口,更成為榆林能源產業展示轉型成果、鏈接全球客商的大舞臺。
智能攻堅,煤礦煥新顏
走進展館,智能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在山東伯特利工業科技有限公司展位,智能揀矸機器人正在演示自動分辨煤和矸石的工作,每小時抓取可達6000次?!斑@款機器人不僅能替代人工完成繁重工作,維護成本也非常低?!惫炯夹g總監翟冰向觀眾介紹。
19年來,榆林煤博會展品從綜采設備到巡檢機器人,見證了煤炭產業從“機械化”到“智能化”的升級之路。
井下巡檢機器人自主行走,采煤機地面遠程操控,AI算法實時預警風險……在地處榆林的陜西陜煤曹家灘礦業有限公司,這些在展會上看到的技術已成為日常現實。作為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曹家灘煤礦構建了智慧礦山體系,實現從“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從地面操縱井下設備割煤,到智能裝車全煤流系統一鍵啟停,都可以在這個工作面實現?!标兾麝兠翰芗覟┑V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江斌告訴記者,智能化采煤不僅將井下巡檢人員從15人減少到5人,還大幅提升了安全性和效率。
這一變革得益于榆林市強有力的政策推動。2023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批復同意榆林創建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為智能化建設提供了更強支撐。
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長曹治說,“智能化是煤礦轉型發展的戰略抉擇,必須凝聚政、產、學、研、用各方力量,破解發展難題、樹立行業標桿?!?/p>
目前,榆林已建成智能化礦井31處、智能化采煤工作面85個,智能化產能占生產總產能的78.7%,99%的煤礦實現綜合機械化,安全綠色開采水平顯著提升,走在全國前列。
綠色轉型,“碳”尋新價值
煤博會上,綠色低碳技術同樣成為焦點。在國家能源集團展臺,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吸引眾多專業觀眾駐足。
而這項技術在榆林已經有了實質應用——在國能錦界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巨型捕集塔將電廠煙氣中的二氧化碳捕集起來,液化后封存于千米地下,成為全國煤化工領域首個大型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示范項目。
榆林的綠色轉型有著清晰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撐。榆林市能源局副局長郭雄表示,榆林正積極探索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以及推動煤化工生產過程零碳化、負碳化的道路,主動融入以新能源為主體的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發展大潮。
同時,榆林持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積極推進蘭炭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走煤化工綠色低碳轉型之路,支持一批減碳項目加快投運。
氫能產業是榆林綠色轉型的另一重要支點。在1萬平方米的氫能全產業鏈展區,陜西氫能、航天六院、榆林創新院等龍頭企業及科研機構,系統呈現了從制氫、儲運、加注到燃料電池及終端應用的完整鏈條。
在煤博會同期舉行的全省氫能產業鏈工作推進會上,陜西省政協副主席、省氫能產業鏈鏈長張曉光表示:“氫能產業是我省構建綠色低碳體系、推動產業轉型的關鍵一環?!蹦壳?,榆林將氫能產業列為全市10條重點產業鏈之一,每年拿出3億元支持氫能產業發展,全力打造“西部氫能之都”。
從灰氫到綠氫,從制儲到應用,一條完整的氫能產業鏈正在榆林加速形成。陜西氫能運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剛透露:“我們計劃到2030年,實現1萬輛氫能重卡、5000輛公共交通及公務車輛運營,投用400座加氫站。”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