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李榮
驟雨初歇,處暑剛過。云南省臨滄市耿馬縣賀派鄉水平村的堅果種植基地里,一架架無人機在低空盤旋,細密的霧滴,均勻灑在油綠的枝葉間。“去年1190.6畝堅果收了214噸,今年照著專家教的技術管,預計能收350噸!”耿馬賀派老陳堅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軍生和社員們攥著遙控器。果樹長勢喜人,眼角滿是笑意。
近年來,臨滄市耿馬、鎮康等地錨定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從院士團隊“把脈問診”到科技服務隊“上門送技”,從鄉土人才“傳幫帶”到利益機制“強聯結”,讓科技的種子在田間地頭生根結果,讓人才的智慧轉化為農戶增收的“真金白銀”。
2024年,耿馬縣臨滄堅果產值達2.9億元,鎮康縣堅果產業農業產值突破6.4億元,是兩地深耕“人才+科技”雙輪驅動的生動實踐,為特色產業升級交出了一份“產量增、品質優、農戶富”的亮眼答卷。

人才梯隊的田間接力
“以前種堅果全靠‘看天吃飯’,病蟲害來了只能慌著打藥,現在院士團隊定方案,科技隊手把手教,心里踏實多了。”耿馬縣勐撒富聯堅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木金,說出了耿馬縣堅果種植戶的心里話。
為破解堅果產業發展“技術瓶頸”,臨滄市搭建“高端智囊+一線隊伍”的人才梯隊。依托中國工程院鄧秀新院士團隊,耿馬縣形成了“院士專家團隊+科技服務隊+鄉土人才”的服務體系——院士確立“營養補充、落頭開心”等六項提質增產技術要領;縣鄉農技骨干與本土“田秀才”帶著技術手冊、嫁接工具扎根田間,把實驗室里的理論變成可操作的“田間課堂”;經過系統培訓的鄉土人才,則成為技術落地的“最后一環”,在鄰里間傳經驗、教方法。
目前,耿馬縣已完成A4、A16等優良品種改良1.8萬畝,建成縣、鄉、村三級試驗示范點43個,培育鄉土人才167人。
同樣的人才接力,在鎮康縣南傘鎮田壩村演繹著不同的故事。2014年,王東權從大學畢業后,帶著“讓家鄉堅果長出好價錢”的想法回到田壩村。2021年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后,他牽頭成立堅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不僅引進專家團隊的技術,更注重“本土人才孵化”,選拔出14名嫁接能手、23名病蟲害防治專員,組建起一支“帶不走的科技隊”。
“我們選的都是種了十幾年堅果的老把式,他們懂果樹脾氣,學技術快,教鄉親們也接地氣。”王東權說,合作社社員楊開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為解決“社員住得散、培訓難覆蓋”的問題,楊開華嘗試用短視頻講解技術要領,把“如何給堅果樹‘落頭開心’”“放蜂授粉的注意事項”等內容,拍成3分鐘的通俗短片,讓村民拿起手機就能學,帶動周邊3個村的農戶掌握了科學管護方法。

智慧管護的科技破題
“以前種甘蔗,地膜用完到處飄,現在用全生物降解膜,不僅環保,還能提高畝產!”在耿馬縣勐永鎮城子社區,蔗農巖芒望著腳下降解過半的地膜介紹,2024至2025年榨季,他家5畝甘蔗畝產突破7噸,比往年多收1.2噸,糖分也提高了0.8%。
巖芒的豐收,源于耿馬縣針對甘蔗產業瓶頸開出的“科技藥方”。
面對傳統種植中“品種差、污染大、效率低”的問題,耿馬縣專家團隊量身定制“優良品種+全生物降解膜覆蓋+全程機械化”方案:推廣“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高產高糖品種,解決“種不好”的問題;用全生物降解膜替代傳統地膜,破解“污染重”的難題;引入智能無人機統防統治,解決“管護難”的痛點。
這個榨季,耿馬縣甘蔗農業產量達253.58萬噸,產糖量31.62萬噸,出糖率13.43%,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其中甘蔗農業產量、工業入榨量、產糖量連續九年位居云南省第一。

“無人機飛防一次能管500畝,比人工快10倍,還能精準控制藥量,每畝能省20塊錢。”科技服務隊隊員張治軍算了一筆賬,2024年全縣完成蔗園無人機飛防30.61萬畝,挽回病蟲害損失1.15億元,節約成本857萬元。
在鎮康縣,科技的“魔力”不僅體現在大宗作物上,更深入到堅果種植的每個環節。走進田壩村堅果基地,除了忙碌的農戶,還有1000群中華蜂在花叢中飛舞——這是王東權引入的“以蜂促果、以果養蜂”生態模式。“放蜂不僅能提高坐果率,還能產蜂蜜,去年收了10噸蜂蜜,又多賺了20萬元,還帶動17個村民就業。”王東權說,如今基地里不僅有蜂箱,還有無人機、智能灌溉設備。“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數據,手機上就能查看土壤濕度、果樹長勢,科技讓種植越來越‘省心’。”王東權說。
科技賦能,讓小堅果變成了“金果果”。2024年,鎮康縣堅果青皮果產量達7.1萬噸、殼果2.36萬噸,農業產值6.4億元、工業產值7.46億元,產量和產值均居全省首位;耿馬縣堅果畝均增產37.1公斤,總產量達3.05萬噸,增幅超40%。

抱團發展的升級共贏
“剛開始加入合作社,我還擔心賺不到錢,沒想到年底就分了8000多塊!”鎮康縣田壩村社員馬學春翻著手機里的分紅記錄,笑得合不攏嘴。
2022年,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加入合作社,不僅自家3畝堅果產量翻了番,還能在合作社打工賺工資,年收入比以前多了2萬多元。
馬學春的安心,源于鎮康縣創新構建的“464”利益聯結機制。“4”即合作社、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四方參與,“6”是建立技術共享、市場共拓等六項合作機制,“4”是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等四項保障。通過這一機制,合作社與當地龍頭企業簽訂長期收購協議,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加工銷售,讓農戶不再擔心“種得出、賣不掉”“好果賣不上好價”。
目前,鎮康縣已組建14個專業合作社,帶動1.64萬戶果農與3家龍頭企業形成緊密利益共同體,建成4個萬畝連片標準化基地。

在耿馬縣,“抱團發展”的理念同樣貫穿產業發展始終。縣里推動堅果產業“統一種苗、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統一核算”。“合作社統一買無人機、統一采購藥肥,成本降了15%;統一對接收購商,銷路不用愁。”趙軍生說,自己就是合作社就是受益者。如今,他家蓋了樓房、買了小汽車,合作社里像他這樣的農戶還有20多戶。
截至2024年,耿馬縣共有臨滄堅果種植戶23006戶,種植面積26.11萬畝,投產面積16.8萬畝,培育專業合作社19個;縣內6家堅果加工企業擁有6條殼果加工生產線,年加工青皮果和干殼果2978噸,銷售額超2300萬元。“從‘小農戶’到‘大產業’,關鍵是把人才、科技、利益擰成一股繩。”耿馬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謝衛榮說。
如今,行走在臨滄的田間地頭,無人機飛防作業的轟鳴聲、蔗田間農戶的談笑聲、車間里機器的運轉聲,共同奏響了“人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交響曲。未來,臨滄市將繼續深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扎根邊疆熱土,讓特色產業成為農戶持續增收、鄉村全面振興的“堅實支柱”。
(耿馬縣融媒體中心、鎮康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