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8月28日,記者從江西“十四五”科技創新成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期間,江西深入推進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取得一批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江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至64.52%,全國排名第16位,較“十三五”末提高7.84%,提升幅度居全國第2位。
“‘十四五’以來,江西科技實現了實力之躍,創新能級穩步提升。”江西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宋德雄介紹,2023年,江西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88%,研發投入總量突破600億元,全國排名前移1位至第17位;基礎研究經費達32.09億元,是“十三五”末的近兩倍;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為3.26%,居全國第10位。2024年,江西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588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0.1倍;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5件,是“十三五”末的2.7倍。
實力之躍的背后,江西重點在哪些優勢特色產業領域部署了重大科技項目?將如何賦能產業發展?
宋德雄回答科技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十四五”期間,江西省啟動實施省級科技重大專項“2030先鋒工程”,圍繞“現有產業未來化、未來技術產業化”,全鏈條、一體化設計部署,打通產業鏈的堵點、卡點,形成產業發展的“引爆點”。“十四五”期間,江西已在新藥創制等領域體系化部署一批科技重大專項。積極探索“大兵團”產學研聯合攻關機制,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和系統化組織,推動科研模式從“點式創新”向“鏈式創新”、“單打獨斗”向“握指成拳”轉變,著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打造產業科技攻關尖兵。
宋德雄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中國科學院C類先導專項“特色鋰礦石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技術”,作為中國科學院首個響應地方明確需求且立項進程最快的先導項目,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牽頭下,聯合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已突破“鋰云母冶煉渣微氣泡強化解聚脫毒”等8項關鍵技術,有效破解制約該省鋰電產業綠色發展的技術瓶頸,形成鋰冶煉渣全鏈條污染控制綜合解決“江西方案”。
江西以為,夯實“人才之本”,智力支撐方能堅實。
“我們始終把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著力構筑引才育才‘強磁場’。”宋德雄說,江西持續優化科技人才梯次引育體系,大力實施“贛鄱英才”“贛鄱俊才”等省級人才計劃,引進培育一批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著眼“趕早一點、寬松一點、面寬一點、跟緊一點”,構建青年科技人才的一體化、全周期支持體系。
宋德雄介紹,該省增設省青年類科技獎,實施職業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專項,加大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青年科技人才牽頭負責的比例,從“十三五”末的52%大幅提升至84%。累計組織7000余人次科技特派員“進縣入園”,180余名“科技副總”服務企業一線。一幅“人才聚、科技興、產業強”的壯麗畫卷正在江西徐徐展開。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