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向南
5月29日至31日,山西農業大學副研究員賀潤平博士作為科技特派員再次奔赴山西呂梁臨縣。在紅棗種植基地,他手把手教棗農掌握棗樹矮化密植技術;在企業車間,他與技術人員研討紅棗精深加工方案。“賀博士帶來了栽培技術,讓紅棗樹變成‘搖錢樹’。”該縣紅棗產業協會會長道出了對科技特派員的認可。
革命老區呂梁曾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有10個縣屬于“三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縣。“在山西省‘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支持下,我們立足全市農村產業發展需求,從省內高校和企業選派156名科技特派員,組成10個科技特派團,一團聯系對接服務一個‘三區’縣。”呂梁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永勝說。
呂梁市科學技術局和156名科技特派員簽訂了協議書,并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2004年以來,科技特派員穿梭在呂梁田間地頭、生產車間,引進種植新品種,推廣種植養殖新技術、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培養高素質農民,讓科技之光照亮呂梁“三區”鄉村振興路。
引來新品種、推廣新技術
近日,山西農業大學高粱研究所研究員田承華等人來到位于呂梁興縣的山西清泉醋業有限公司高粱基地,手把手教農民機械追施氮肥,并了解“晉綏粱1號”品種長勢。“興縣高粱種植面積不小,但品種老化、缺乏適宜技術,旱地高粱畝產量只有350公斤左右。”田承華說,“我們作為興縣的科技特派員,幫扶1年多,為縣里引來了適宜種植的高粱新品種,還推廣了機械種植等。縣里高粱畝產量平均提高到450公斤多。”2024年興縣高粱新品種種植面積達1萬畝,今年規劃種植1.5萬畝。
“我們要求10個科技特派團,為服務縣引來種養殖新品種和新技術,助力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李永勝說,他們還鼓勵科技特派團聯系的“三區”縣,至少建立1個農業成果示范基地或農業成果轉化基地,一方面示范新品種新技術,另一方面幫助聯系縣解決主導農業產業的發展瓶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

科技特派團到了呂梁“三區”縣,新品種新技術跟著到來。離石區科技特派團引來草莓番茄品種以及相應的配套高壟單行覆膜種植技術;方山縣科技特派團引進了晉雜谷184等品種,并推廣了鮮茶飲料加工等技術;交城縣科技特派團引入微生物改良技術,解決了當地土壤鹽堿化問題;嵐縣科技特派團推廣“彩甜糯玉米示范技術”190余畝,帶動30余戶脫貧戶人均增收4000元。李永勝說,10個科技特派團不僅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還采取“理論授課+田間實操+案例研討”等方式進行技術指導,確保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好”新品種新技術。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9月以來,科技特派團在呂梁10個“三區”縣引進新品種93個、推廣新技術78個,開展技術培訓117場次,培訓農民4425人次,為當地“三區”縣增收1000余萬元。
助力企業成長、產業發展
夏至時節,在位于臨縣李家坡底村的山西富之源菌業公司,菌農在出菇棚、養菌棚以及培養間里忙碌著。“這家公司每年生產香菇菌棒80萬棒、食用菌菌種300萬袋,在當地規模較大。公司能發展到現在,多虧了科技特派員王芳的指導和幫助。”呂梁科學技術局農村與社會發展科科長王紅紅說。王芳是山西省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員,成為臨縣科技特派團成員后,聯系了該縣5家食用菌企業和合作社,從食用菌菌種到菌棒標準化智能化生產,從食用菌銷售到廢菌棒制作清潔燃料等,都給予技術指導和政策引導。“臨縣科技特派員對該縣食用菌產業幫助很大,食用菌已成為臨縣特優農業,帶動更多農民實現就業增收。”王紅紅表示。

“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首要目標和基礎。我們要求科技特派員把服務著力點聚焦在‘三區’縣企業成長、產業發展上。”李永勝坦言。呂梁市科技局出臺了“三區”縣科技特派員工作方案,要求每個“三區”縣選出10戶企業或合作社,作為科技特派員的重點幫扶對象,解決技術難題、產業發展瓶頸;還要求科技特派員根據當地產業需求每年舉辦至少1次培訓班,服務當地產業發展。據介紹,156名科技特派員聯系服務10個“三區”縣的220個農業企業和合作社。李永勝說,今年上半年,10個科技特派團深入“三區”縣,開展“科技政策進企業 創新驅動促發展”專題培訓會10場,為500余戶企業詳細講解國家和山西省、呂梁市各類獎補政策以及如何申報科研項目,針對企業提出的技術攻關難、產學研對接不暢等問題給予現場指導。
為了推進10個“三區”縣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呂梁科技局積極推進科技特派員在聯系縣建立工作站。該局出臺《呂梁市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工作指引(試行)》,以“一縣一產業、一企一站”為模式,鼓勵農業企業或當地科研機構成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為科技特派員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提供便利,實現互利共贏。目前已在呂梁7個縣建立9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覆蓋生態養殖、特色果蔬、食用菌、雜糧等產業。
企業強起來,產業興起來。嵐縣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如今已是山西最大的馬鈴薯脫毒原種基地之一;臨縣成為呂梁食用菌基地之一,一批食用菌成長壯大;興縣小雜糧產業漸成氣候,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左右。據介紹,呂梁的生豬、食用菌、小雜糧、馬鈴薯等特色農業重點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在省內外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我們要用好科技特派員制度,把這一做法擴大到全市13個縣市區,為呂梁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科技動能。”李永勝表示。
(呂梁科技局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