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滾滾向前。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等理念強調物質與精神共生共榮。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打破了“物質先行、精神滯后”的西方現代化模式,以并聯式發展路徑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精神文明建設,使物質繁榮與文化自信形成良性互動。
◇中國經驗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范式,證明現代化不必以犧牲文化主體性為代價。
文丨石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清晰勾勒出中國式現代化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宏偉藍圖。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滾滾向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物質文明是基礎,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讓人們在豐富的物質資源中滿足基本需求,提升生活質量。精神文明則是靈魂,塑造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為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將不斷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倉廩實衣食足,又讓人人知禮節明榮辱。”這凸顯出“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讓我們在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既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又充滿強大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
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絕不是單一的物質繁榮或精神富足,而是兩者相互促進、協同共進。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提供物質條件,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提供精神支撐。只有堅持“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以文養質 以質促文
“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等理念強調物質與精神共生共榮。古代治國理念更將協調發展融入實踐,周禮制以禮樂教化培育精神文明,秦漢律法以制度保障物質秩序,唐宋以后,通過鄉約、宗族教化、私塾蒙學等方式,將“孝悌、誠信、勤儉”等道德準則和倫理觀念傳遞到民間,實現“化民成俗”。這種“以文養質、以質促文”的治理邏輯,既傳承了“民惟邦本”的價值內核,又為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歷史鏡鑒,彰顯出中華文明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賡續的永恒生命力。
儒家思想對物質與精神關系的論述深刻而獨到。儒家以“仁”為核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不僅關乎精神層面的道德修養,也影響著人們在物質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君主推行仁政,關心百姓疾苦,使得物質生產與分配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百姓需求,讓百姓在物質上有所保障;同時,也通過“君子”的自我完善導向、“禮”的規范,引導人們在追求物質時保持道德底線,避免因物質欲望而迷失精神追求。
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認為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都需順應自然規律。在道家看來,物質與精神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道家倡導“無為而治”,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減少人為的過度干預,使物質文明的發展不破壞自然的平衡,精神文明也能在自然的狀態下得以滋養。這種追求物質與精神平衡的方式,讓人們在物質生活中不忘內心的寧靜與精神的自由。
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礎,啟示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應追求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讓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我國古代治國理念中,兼顧經濟發展與道德教化的做法十分豐富且極具智慧。
西漢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一方面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物質基礎得以夯實;另一方面,尊崇儒術,以儒家倫理道德來教化百姓,提升民眾的道德素養。這種治國理念既保證了物質生產的正常進行,又使社會秩序得以穩定,精神文明得以傳承。
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使國家繁榮昌盛,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與此同時,尚書省下設禮部,掌管禮樂文化制度及各級官學,制定禮法政策來引導和管理各級學校,制定并執行釋奠禮、視學禮、鄉飲酒禮等學禮,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提升全社會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風貌。這種經濟發展與道德教化并重的治國理念,使得唐朝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盛世之一。
這些古代治國理念為現當代提供了重要啟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們不能只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忽視道德建設。只有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既注重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加強道德教化,提升人民的道德素養,才能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讓國家和人民在物質富足的同時,也充滿精神活力。
辯證處理“兩個文明”關系的治理探索
中國式現代化宛如一艘巨輪,在歷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它以辯證的觀點巧妙地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為人類文明發展繪制出獨特的畫卷。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對立又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之中。辯證地看,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提供物質載體和實踐土壤。豐富的物質讓教育、文化事業有更多資源投入,使人們能在更好的物質條件下追求精神富足,科技的發展也拓展了精神文化傳播的途徑與形式。同時,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有著能動的反作用,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與奮斗精神,促使物質生產更高效、更優質;崇高的道德風尚能規范經濟活動,避免唯利是圖的亂象。
中國式現代化深刻把握這種辯證關系,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經濟建設蓬勃開展的同時,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教育、提升全民素質、培育文明風尚,讓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進入新時代,以辯證思維處理“兩個文明”的關系更顯意義重大,我們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物質極大豐富,又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實與升華,面對全球化的挑戰與機遇,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吸收外來優秀文化,豐富自身精神文明內涵,為物質文明建設注入新活力,同時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保障物質文明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行。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如同雙輪驅動,使中國式現代化巨輪穩健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彼岸,也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彰顯出獨特魅力與價值,讓人類文明的星空因中國式現代化的璀璨光芒而更加絢爛多彩。
全面協調“兩個文明”關系的發展之道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以全面的觀點統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視為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從社會主義革命奠定制度基礎,到改革開放激發經濟活力,再到新時代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物質積累與精神塑造始終同步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打破了“物質先行、精神滯后”的西方現代化模式,以并聯式發展路徑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精神文明建設,使物質繁榮與文化自信形成良性互動。
在實踐層面,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多元路徑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融合共生。一方面,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夯實物質基礎,同時注重將文化價值嵌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例如,江蘇無錫通過數字化賦能非遺保護,讓惠山泥人、宜興紫砂等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交融,既創造經濟價值,又傳承文化基因;太湖治理工程以科技手段改善生態,更通過“生態清淤智能化平臺”將環保理念轉化為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統一;等等。
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設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著力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從“送書下鄉”到數字圖書館,從全民健身運動會到社區體育網絡,公共文化服務精準覆蓋城鄉,既提升健康水平,又培育社會凝聚力。實踐表明,物質文明為精神生活提供載體,精神文明則為物質發展賦予靈魂。
中國式現代化更在全球化語境中凸顯精神文明的戰略意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自信成為抵御風險的精神堡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的精神旗幟,既凝聚民族共識,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拓展國際話語權。非遺技藝走向世界、中國故事引發國際共鳴,彰顯文化軟實力對現代化進程的支撐作用。這種精神力量不僅抵御物質主義侵蝕,更推動中國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為全球現代化提供東方智慧。
邁上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將持續深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物質層面聚焦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破解增長瓶頸;精神層面強化價值引領,通過文化創新激發全民創造力。二者協同發力,必將鑄就“富足而不浮躁、繁榮而有底蘊”的現代化圖景。這既是對中華文明“物質豐裕、精神高尚”理想的當代詮釋,也為人類文明進步開辟新的可能性。
中國式現代化以全面觀點處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是其超越單一維度發展的關鍵所在。唯有堅持“兩手抓、兩手硬”,方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實現民族復興的完整圖景,書寫人類文明新篇章。
推動“兩個文明”平衡共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這表明中國在邁向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十分重視把握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平衡,促進物質積累與精神升華共進。
進入新時代,中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全民道德建設體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比如,全國范圍內廣泛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理論宣講、志愿服務融入百姓生活,讓“向上向善”成為社會風尚。再如,廣東通過立法規范文明行為、弘揚鐘南山等模范事跡,將道德準則轉化為日常實踐。這種價值共識的凝聚,不僅有利于抵御物質主義侵蝕,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動能。
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突出思想深度與價值導向,讓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文化產品成為滋養靈魂、塑造正確三觀的載體。從《覺醒年代》引發全民追劇熱潮,到故宮文創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中國正以優質文化供給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統一。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平衡共進的關鍵實踐路徑。在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同步推進的背景下,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正在融合發展。一方面,通過紅色文化遺址保護、鄉村非遺技藝傳承,喚醒鄉土文化的時代價值;另一方面,城市優質文化資源下沉鄉村,以“送文明下鄉”“城鄉文化結對”等活動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比如,由浙江開始探索的“千萬工程”,不僅改造了農村物質環境,更通過文明實踐站培育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實現“富口袋”與“富腦袋”同步提升。
中國式現代化對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平衡觀,具有全球啟示意義。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等平臺,正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展現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有烏茲別克斯坦學者指出,中國經驗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范式,證明現代化不必以犧牲文化主體性為代價。這種平衡理念,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也為世界文明多樣性貢獻了東方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這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推動我們以辯證、全面、平衡觀點處理“兩個文明”關系,在新時代進一步展開“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生動實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瞭望》2025年第42期)
 
 
             
						 
						 
						 
						 
								 
								 
								 
								 
								 
								 
								 
		 
			 
			 
				